水是猪肉中含量最多的成分。猪肉愈肥,水分的含量愈少,猪龄越小,含水量越高。猪肉不同分割部位的水分含量差异也很大。红肉含水量约70%~80%,皮肤为60%~70%,骨骼为12%~15%。
根据《GB18394-2001畜禽肉水分*》,采用深圳冠亚技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SFY-30R红外线快速干燥法检测,国家标准对畜禽肉类水分*的要求如下表,正常的分割猪肉本身渗出的少量水分,不是注水肉,不存在食品安全风险。
一、猪肉为什么会出水?
1.水是猪肉中含量最多的成分,不同的分割部位其含水量差异也比较大。例如,通脊肉和前后腿的瘦肉部位含水量明显大于其他部位;
2.猪肉在部位分割、包装、储存、配送过程中受挤压,导致猪肉组织中的汁液渗出;
3.白条或分割肉在储存、运输过程中,温度的频繁波动导致肉类出水;
4.因分割人员不专业导致较多瘦肉组织被切开后,猪肉组织的水分从切面渗出;
5.在生猪的运输和屠宰过程中,导致猪肉的应激反应,出现PSE肉(见最下方备注),导致猪肉PH值下降,猪肉组织出水明显;
6.冷冻肉反复冻结、解冻,也容易导致解冻后出水严重;
7.被人为故意的注水的猪肉,即俗称的注水肉。
二、如何控制来货猪肉水分,保证猪肉品质的?
1.所有供货商,在合作之初都经过的了资质证照的审核,索取供应商的资质和屠宰厂的资质,包括但不限于诸如供应商的营业执照、定点屠宰许可证、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等。
2.对每批次猪肉都索取供应商的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(俗称检疫票),保证来源途径正规。
3.在猪肉入库时,专业质检人员使用深圳冠亚生产的SFY-30R肉类水分快速检测仪对猪肉的分割部位进行检测,对于肉类水分超标的拒收处理,严格检测避免了注水肉入库的风险。
三、冷鲜肉屠宰分割后出水一般有多大属于正常?
冷鲜猪肉在屠宰分割后,多多少少会有一定程度的出水现象。如果控制得当,出水率(汁液流失率)不超过1.5%的情况下属于正常(举例,猪肉5斤装的猪前后腿肉,出水不超过37克明水即可视为正常)。如果大量的明显出水,则可能存在人为注水的情况。
河北冷冻肉水分快速测定仪的如何正确使用:
抽样:按GB9695.19规定的方法执行。
试样制备:
1、鲜肉:将剔除脂肪、筋、腱后的肌肉组织用绞肉机(孔径不大于4mm)至少绞两次。绞碎的样品应保存于密闭容中。
2、冻肉:自然解冻,并记录解冻前后的样品重M1和M2;(精确至0.01g),解冻后的样品按4.2.1处理。
3、测定结果表述:
3.1、鲜肉的水分含量按4.3或4.4的测定值报告结果。
3.2、冻肉的水分含量按下式计算:
[(M1—M2)+M2×C]/M1×100,式中M1 解冻前样品重量(g);M2 解冻后样品重量(g);C 解冻后样品水分含量(%)。?
4、测定方法1按GB/T9695.15规定的方法测定(干燥箱干燥法-仲裁法)
步骤:清洗称量皿→烘至恒重→称取样品→放入调好温度的烘箱(100~105℃)→烘4小时→于干燥器冷却→称重→再烘0.5小时→称至恒重(两次重量差不超过0.002g即为恒重)
计算:水分=G2-G1/W
G1——恒重后称量皿重量(g)
G2——恒重后称量皿和样品重量(g)
W——样品重量(g)